文言实词教案(分享六篇)
发表时间:2025-05-28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实词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文言实词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配乐课文朗读,辅以动画演示。
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基础回顾。
1、给学生3分钟重温
2、出示检测内容,a 古今异议 b 译句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
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
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
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
(完成目标1)
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
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
六、课文品析
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
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
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
C渔人甚异之——惊异
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
(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
(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
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
(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
A 请问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听说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谈,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C在这样一个新天异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数日,你感觉那里的人与您生活的东晋有何不同?
(3)师总结: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理想和社会真的会隐存于某一天地吗?
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
(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
(3)、文章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
文言实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设想:
1、 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 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二、 研讨新课内容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三、课堂
四、布置作业
人物形象分析
文言实词教案 篇4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是作者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结合"洋思"教学模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掌握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深入了解作者思想,结合时代具有积极参与现实的意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 "名"、"灵"、"斯"、"惟"、"馨"、"鸿"等实词的含义,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通畅地朗读全文,独立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先学后教,兵教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重点实词的用法;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独立梳理文意;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在遥远而神秘的唐朝,有这样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曾两度被贬,但却不改其志。他迎着岁月的风尘,品味着世事的沧桑,独自在陋室中生活着。他的陋室环境清幽,他的朋友博学多才。在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他,就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陋室,品味一下他超然的生活。(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 "名"、"灵"、"斯"、"惟"、"馨"、"鸿"等实词的含义,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通畅地朗读全文,独立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
三、"先学"检测:
1、作者介绍
2、背景介绍(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四、自学指导:
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学生听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5、再放课件,学生跟读课文。
二读:重情感,练译讲
1、小组内自由朗读,然后参考课下注解或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有疑难向同学或老师请教。5分钟后,比谁译讲的最准确。 译讲方法: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一句(人名、地名不译)。
3、小组讨论:用原文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2)文章从何入笔?
(3)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4)陋室主人交往之人、日常生活又怎么样?
(5)作者从哪几方面写"陋" 室?
三读:探问题,悟意旨
1、 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1—3句: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4—7句:描写陋室的特点,突出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
8—9句:类比古贤,点明陋室不陋
2、全班齐读短文,畅所欲言: 你觉得陋室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当堂训练:
1、练习背诵,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背得好。
2、看图背句子。
3、小组接力背诵。
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出名)(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只)(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大)(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翻译句子。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6、原文回答问题。
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n 表明环境之雅和交往之雅的句子分别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u 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自己的志向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六、我来说一说: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七、总结: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陋室铭》,它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久为流传,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努力学习,迅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出色的人。
八、作业:
写一篇仿作: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环境 安贫乐道
德馨 交友 不陋
生活 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课后反思:
这是一片文言文,篇幅短小,易于记诵。正好可以把它作为训练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范例。结合我校开展的"洋思"教学模式,我吸取了"洋思"教学模式的精华,采取了自学指导,一共分为三方面。每一步又有规定的时间,所以学生始终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只不过此种方法刚刚展开,要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还应该多多进行训练。可谓任重而道远。
文言实词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3、这一段讲的是学习的`意义,那么,作者讲到了学习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其中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呢?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文言实词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借描绘陋室,表现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体会本文语言凝练、声调和谐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能力训练与朗读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标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给这些字注音。
2.放声读课文,在读准每个字音的基础上,按标点读出停顿。
二、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写“山不在闹,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目的是什么?提示:为比喻因“德馨”而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描绘了陋室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概括这里环境的特点?提示:环境幽雅。
3.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怎样表明作者“德馨”的?提示:作者只与“鸿儒”交往,表现出对权贵的蔑视,这也正是“德馨”的反映。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与表明“德馨”有什么关系?提示:作者用“调素琴、阅金经”的恬淡生活与“丝竹”“案牍”的烦乱对比,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抒发了安居陋室的情趣。这种情趣,正是“德馨”的反映。
6.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诸葛庐”“子云亭”都因主人“德馨”而不陋。作者用来自比,既表明自己的陋室也因“德馨”而不陋,又以诸葛亮、杨雄自况,表明自己非凡的抱负。7.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提示: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内容上,总结全文。引孔子的话证明只要主人“德馨”,陋室就不显其陋的哲理。
8.试用简明的话概括: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安居陋室,只与鸿儒交往,悠闲自得,胸怀着诸葛亮、杨雄那样的抱负。
三、朗读: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按下面提示练习读出相应的语气:
1.“山不在高……惟吾德馨。”要读出议论语气,即用“有仙”使山着名,“有龙”使水灵,并证明“德馨”使“陋室”不陋。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要读出描写语气,也就是要再现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的情景,表达出作者喜爱这幽雅的环境、安居陋室的感情。
3.“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要读出叙述语气,仿佛在向人们介绍自己日常在陋室中的活动。要流露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安居陋室、自得其乐的感情。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要读出抒情语气,仿佛作者自豪地说:我的陋室啊,多么象南阳的诸葛庐,多么象西蜀的子云亭。我感到骄傲!
5.“孔子云:何陋之有?”要读出反问语气,表达作者以“行馨”自勉,甘居陋室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谈谈作者表明的“德馨”有哪些积极意义。提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2.作者的“德馨”反映出怎样的消极因素?提示:自命清高,超然脱俗的情调是消极的。反映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五、背诵这篇课文
-
欲了解文言实词教案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文言实词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