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篇1
很多过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那个人情冷、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着大地,即将逝的母亲最后一次抚自己的孩。眷恋、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一个孩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坦然面对。一旦强烈的拒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的猫问候。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篇2
我读《大地上的事情》,正如苇岸形容他与海子的初识:结识一个温和的朋友,仿佛走进一座阳光普照的果园。这本书仿佛也带着我走进了生机勃勃的大地。
苇岸无疑是一位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人,他以简约质朴的语言描写世间万物:胡蜂、麻雀、树木、气候、庄稼……这些事物在普通人眼里毫无特别,人们往往熟视无睹;而在苇岸眼里,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和感动。当他用动人的文字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法不睁大眼睛、暗暗叹服,仿佛重新认识到这些平凡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甚至拥有人类共同的情感。
苇岸的轻松质朴的言语,让我像是坐在沙发里与老友闲聊,没什么要紧事情,却能让人读出这份热忱。的确,真正的喜欢与热爱并不是一定要浓烈表达,而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实实在在的放松体验。
如是,我又不得不惊叹于苇岸对于自然的描述。这里不仅有大地,更有大地母性光辉孕育的生灵,天风海雨,落地生根。“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处,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即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我们身处其中,当雪花飘落到头顶的时候,是否会对此产生一种宿命感,仿佛这个世间所有的创伤早晚会被这份融化积雪的温暖抚平。
苇岸挚爱农业文明,他知道黄河水是温暖的,白桦有体温,野火逆风而行。他精神明澈,复归自然,以隽美的诗性书写平阔的散文。这是大地上的苇岸,汉语世界里孤独的放蜂人。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篇3
苇岸,汉族,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昌平县北小营村,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地上的诗人”,1999年5月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辞世,享年39岁。《大地上的事情》是苇岸从1988年开始写作直到临终时才完成的75节长篇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种让我们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审美疲劳的大自然景观: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日出日落的时间和速度;田野上空徒劳盘旋的鹞子;彩色蜘蛛的危险罗网;季节的生命力;迁徙的鸟群;原野上逆风而行的火首;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的麦田;赋予大地神性的雪;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难见其影的布谷;富于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以警觉和逃遁苟存于世的野兔……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读了苇岸开放性系列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后,我深深地觉得,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如果没有苇岸先生温暖、干净、朴素、凝练的文字下,流动着他对美好大自然的满腔挚爱与眷恋的深情。他的文字简朴凝练而又富有生命力;他的语言生动活泼、新鲜而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思想与人生智慧深邃、精湛而又颇有感染力。
苇岸先生不只是用眼睛发现美,更是用心感受美的、浪漫的诗人型作家。说他是诗人型作家,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的。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观察得如此的细致入微。他很敏感,充满了想象力,是一个感情细腻的诗人。他用敏感的心灵触摸着这古老大地上的一切生灵,他甚至已经和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可以从物候、气候的微妙变化中敏感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惊蛰)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被动消极、依赖和等待状态,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如此生动细腻的描写,便可以让人们可以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苇岸先生是有爱的作家,他热爱世界的万物。爱,培养了他的美感;爱,引领他走入大自然;爱,带他领略生命的神圣。在他的眼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季节,阳光,甚至绿色……他已经与大地上的万物融为了一体,他写作的内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阳光。从他笔下记叙的小小事件,我们却能窥见偌大乾坤,品读出无穷的智慧与哲理。在《大地上的事情》中,苇岸先生多次提到了鸟类,特别是麻雀和喜鹊。
我特别喜欢他那有关麻雀和喜鹊的文字。或许因为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而苇岸先生对两者的喜爱让我有种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的亲切感。对于大自然,对于许许多多的小生命,苇岸先生总是充满关怀与热爱之情。他对大自然中那些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充满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动植物们的生存状态,如苇莺、鹞子、野兔……“雀巢高度的降低,表明了喜鹊为了它们的生存而显现出的勇气;同时,也意味着被电视等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乡下孩子,对田野的疏离。”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既表明了他对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导致麻雀被迫选择低处造巢的事实,也传达了他对现代科技的不满与担忧。乡下孩子的童年本应是在田野里度过的,而今却被现代科技电子产品束缚在封闭的楼房里了,这将让孩子们的童年失去多少难得的童趣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苇岸先生走了。他不能再继续把《二十四节气》给写完,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去做,他的思想与文学的创造几乎是刚刚开始便被迫宣告结束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呀!但幸运的是,他的品质和精神留了下来。苇岸先生《大地上的事情》是他存在的另一种形式,他将与大自然同在,他这二十世纪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将永远与大地同在。wwW.Gx86.coM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篇4
早就读过苇岸的书《大地上的事情》,当年是一本小小的小书,作为游心者文丛的一本出版的,那一套书都很漂亮,都很精彩。苇岸只写了这一本书就得病去世了,可是就因为这一本书,人们并没有忘记他。我有个习惯,就是在报纸上如果看到介绍和评论我拥有的相关的书籍的文章,就剪裁下来,放到这本书里面。这次打开以后,才发现里面前前后后竟然夹进去了三篇。
沉寂了十多年以后,终于等到了这本书的再版,两本书对比一下才发现,原来的版本竟然那么小那么薄,回想一下,民国的书其实更小更薄,那《繁星春水》那《朝花夕拾》,小得那么精致,薄得那么可爱。不知不觉见,书就长得那么大了,可是有多少书是因为注水而增肥的呢?
很好奇新版怎么会增加了几倍的内容,打开目录才知道,《大地上的事情》只是新版的第一部分,还增加了苇岸未能够完成的《一九九八 二十四节气》。还有去看白桦林等散文,还有苇岸的日记,还有我最喜欢的前言和后记。在这前言和后记中,介绍了诗人苇岸的简单的`生平,初上在北京昌平的乡村,恢复高考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那是一九七八年,然后开始接触朦胧诗,开始写诗,后来接触了海子,喜欢上了《瓦尔登湖》,喜欢上了梭罗,也喜欢上了散文。
新版的前面还有一页苇岸的手稿,用笔和稿纸写出来的文字让人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那时候还没有电脑,那时候人们被称为读书热,那时候是诗人最被尊敬和崇拜的年代,可惜诗人的生命往往都那么短暂,还不到四十岁,苇岸就离开了我们。
十多年前看过的书,已经记不住任何细节了,不过每一本好书都会在你的心中留下一种味道,那味道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大地上的事情》留下的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芳香。这次正好再次重读一遍,在书里面和苇岸重新相遇。必须承认经历了十年的光阴,我现在更喜欢苇岸的文字了,在诗人的笔下,小草,虫子,鸟儿,太阳都是有生命的,更可贵的是诗人描绘出了他们别我们忽略了的形象。大型蚂蚁筑巢把颗粒远远的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现在我们还会带着欣喜和发现的目光去观察蚂蚁吗?如果我们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
书中最让我心动的是这一段,“成人世界是一条浊浪滚滚的大河,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欢乐地向它奔去的清澈小溪。孩子们的悲哀是,仿佛他们在世上的唯一出路,便是未来的同流合污。”
苇岸就是一条拒绝同流合污的清澈的小溪流,让我们看到了清澈原本有多么美好。苇岸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被河流所污染,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河流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什么样,一条拒绝被污染的小溪,也拒绝流入污秽的大河里,所以苇岸的离去,也许是诗人维持清澈与纯净的唯一选择。
并不是说清澈是高尚的,污染了就不再美好,我想诗人期望的是被污染的河流,总会有一天会想起来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自己应该渴望成为什么样子,并且会因为一条一条小溪的渐渐清澈,而变得越来越回到小溪的美好。当我们的河流在未来变得越来越清澈的时候,让我们不要忘记苇岸,不要忘记曾经拒绝流入污水中的一条如诗如画的清澈小溪流。
-
推荐阅读: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大地上的影子读后感汇集
大地的语言读后感
人类的大地读后感
-
笔稿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专题,欢迎访问: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